派到上海常驻对当时的我是没有一点概念的。稀里糊涂的踏上这个大都市,一切都是眼花缭乱的。我工作的场所在卢湾区复兴中路,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。附近许多民国时期的老房子,古朴而典雅.特别是雨中窄窄的柏油路,在香樟树的映托下,谱写着琼瑶的浪漫情怀。 繁闹—幽静、现代—古朴、西洋—东方、金钱的欲望—心灵的沉淀、矛盾的冲突,却又和谐的统一。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。而上海的博大并没有将我很好的融入。 这很痛苦!我常在反思,希望自己不要这么异类,终于找到了一个原因:中国的传统教育与现代的都市生活是有冲突的。对于我来说,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,自小被灌输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及至中学,接触了更多的传统文学,其中当数《桃花源记》的毒害最深。魏晋时期的隐士很多的,并且负有盛名。现在来看,这类清高文人是很会做广告的。他们希望治国齐天下,然而或者官运不顺或者政见不同或者遭受打击他们选择了隐居,拿了个钉耙种几亩地,本来和老百姓的生活一样,可是因为是名人,就像现在某个领导扛着扫帚上马路扫地一样,所以更出名了。可是他又何尝落于寂寞呢?身在曹营心在汉,但儒士的清高是绝对不允许他们低头求仕的。所以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,而更多的诸葛亮只能留下一些琴棋书画来让我们缅怀了。 然而,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种下了隐士的种子,不与世事挣纷,不去争强好胜。全以精神养活肉体。仿佛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,这一种观念让我与现实的世界格格不入。 当然并非说全然否定儒学,成人之后,偶看到四书五经,顿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如此灿烂辉煌!我很纳闷,这些经典的著作为何中国人不去好好读读呢?抱着洋人的大腿是如何也长不出茂密的胸毛的。 |